白于山人文影像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4-06-20 09:36:30 编辑:李 娜 校对:张倩 责编:王丹

苗壮:榆林传媒中心视觉总监,资深媒体人。专题摄影作品曾在平遥国际摄影节、北京摄影节、西安摄影博览会展出,并在区域内举办多次个人摄影展览。曾出版《黄土风尘》苗壮摄影、《熟人》肖像速写集等。

姐妹/2014年

饮驴/1998年

婚礼/2012年

村干部/2006年

夫妻/1998年

农耕/2010年

拾洋芋/1998年

【白于山与我】

每个人都总会有一些重要履痕落在生命的当口,它像皮肤、像呼吸一样总与一个人的行走和热爱有关。白于山于我,于一个常年行摄于老家白于山的人来说,更无异于一块溶于血液的胎记,总在经意与不经意间隐显于梦里梦外。我用光与影解析它、记录它;我用我伏下的身子、抬高的目光刻录下它的皱纹和表情,刻录下它的风高和月黑,新鲜与陈旧。我以一个亲临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对我的老家致以人文的尊重、情感的忧患,我的抬手与落足,总是一再想通过影像的手段思考一些什么、解构一些什么。如果站在它面前的人能在这些影像笔记里找到我们共有的、原始的、游子的担负和乡愁,并生发一种和鸣,那么故乡白于山于我,于感知到它的人,便是我们精神里不竭的一份财富,这精神世界里物质的贵族,会让我们悉心珍爱、深情回探。

【写给苗壮的话】

胡武功: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众多摄影人逐渐远离宏大政治话语美学观,远离假大空臆造摄影的实现方式,回归田野、回归乡土、回归自我心灵家园。作为主流媒体的摄影记者,苗壮正适应了这一思想解放的潮流,自省地深入到生活之中——无论是正在迅速消亡的偏远山村,还是日新月异的城镇工地,发现并记录那些厚土苍天、劳作身姿、炕头院落、人际风云,进而希望通过自己的影像表现或地处偏远或中心地带人们的土地信念、生存信念、劳作信念。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是对今天乱象丛生的所谓当代影像的匡正。

(西安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陕西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摄影家,摄影评论家)

李樯:苗壮影像有一个十分可贵的品质,就是他的非功利性。苗壮待人真诚,工作雷厉风行,是《榆林日报》的招牌摄影记者和编辑。照理说,除了仕途,在影像上苗壮完全可以走一条名利双收的阳关大道,但苗壮影像钟情的却是以白于山区老家为原点的乡间小路,是那些将要逝去的农耕家园和传统的乡村生活。这些诸多的组照或单幅照片,传达的乡土温情意味,是苗壮影像的言说主体,是其多年视觉积累落实传达的核心。

(著名摄影家,摄影评论家)

石宝绣:看了苗壮的照片,发现榆林既有古堡、古城、古边墙,还有无处不在的窑洞。但若没有榆林人的日子,这些古老的和簇新的东西,都可能会缺少了看头。苗壮把人的景象和地理风物、历史遗存,如同水乳交融一样把它们联系在一幅幅画面里,互相映照,各领风骚。

(著名摄影家,摄影评论家)

焦景泉:翻看苗壮的照片,勾起了我情绪的激动。当然,我还不能说他的影像已进入了黄土地精神的深邃境界,但我已欣喜地看到他已用自己的镜头和焦点抚摸到他身边的乡党,相互倾吐着真切的乡情,流淌着纯纯的乡音。所使用的图像语言、表达手法也如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性一样直率、本真,拒绝了些许的花拳绣腿的沙龙味。照片总体是接地气的有体温的。

(著名摄影家,摄影评论家)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