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夏至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4-06-21 10:20:56 编辑:李 娜 校对:张倩 责编:王丹

过了芒种,太阳宛如一个在赛道上朝着既定目标飞奔的跑者,当它直射北回归线时,便到了北半球的夏至。《恪遵宪度抄本》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之名由此而来。

夏至为夏季第四个节气,交节日期在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在夏至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正午时分呈绝对(接近)直射状,北回归线地区就会出现短暂的“立竿无影”现象。此时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最长。夏至过后,阴气始生,阳气开始衰退。

农谚有云:“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就是说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就到最热的天气了。

物候上,古人常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二候蝉始鸣: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

天气方面,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云,“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巧妙地道出了这种天气现象。由于日照强烈,蒸发量大,此时的降水对农作物产量影响很大,故而也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因此,农民朋友也加强了对田间禾苗的管理,浇水、施肥、除草一样都不能少。农谚说得好:“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

自古以来,夏至日人们有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同时,夏至也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据《周礼·春官》记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

过去,夏至日,妇女们之间有相互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的习俗。《酉阳杂俎·礼异》载:“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竟而成为制度。夏至日还是我国最早的节日。夏至属于中国民间重要的节日,古时称“夏节”“夏至节”。清代之前的夏至日曾全国放假,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以避夏日酷暑,名曰歇夏。宋代《文昌杂录》里就有“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的记载。

饮食方面,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风俗习惯上各有差异。不过,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因为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按照家乡的风俗习惯,每年一到夏至,家家户户就可以大啖生菜和凉面了。因为这个时候气候炎热,吃些生冷之物既可以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

人们起居调养,锻炼作息,固本养生,也要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规律。让我们谨记一首夏至养生歌谣:夏至心静自然凉,晚睡早起午休躺。暑伤津气炎热防,切忌饮食过寒凉。神清气和胸宽畅,户外防晒讲着装。从而愉快度过夏至这个最具诗意的节气。

马小江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