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日炎炎说夏至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4-06-21 10:21:43 编辑:李 娜 校对:张倩 责编:王丹

今年的农历五月十六正值“夏至”。至者,极也。古书《二十四节气解》说:“阳极之至,阴气始生。日至此,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群芳谱》也说:“夏至,物长至此,皆假大而极至也。”俗语说:“不过夏至不热。”进入夏至,渐近酷暑,骄阳似火的夏天才算真正到来了。

农谚云:“夏至十日麦焦黄。”以老农之经验,夏至十日后,山地小麦的麦穗开始渐变焦黄,很快就要完全成熟了,眼巴巴盼望着“夏田”早日成熟的庄稼人,也就很快要进入紧张的麦收时间了。

过去的乡村,凡肥沃一些的向阳山坡地,都种着一大片一大片的冬小麦。这些冬小麦,头年“秋分”前后入种,经过一个冬天的休眠后,于翌年农历三月返青,四月拔节摇旗,五月初抽穗扬花灌浆,到了夏至后,便日趋成熟了。这时的麦田,微风拂过,麦浪翻滚,金光闪烁,阵阵麦香随风传播,很是诱人。辛劳的庄稼人老早就磨利了镰刀,整理好了绳索垫背,做好了开镰割麦的准备。他们见天上山,到麦田里巡视,发现哪块麦子已完全熟透了,便赶紧收割,一点儿也不敢怠慢,生怕天降冰雹,使吃到嘴边的果实遭受意外损失。抢收麦子,哪能迟缓?乡谚云:“有钱难买五月旱。”说的就是农历五月末麦子成熟时,就怕有强对流天气不利于麦收;而只要天旱不雨,那么,麦子的收割、碾打就不会受影响,就能真正颗粒归仓了。

小时候,老盼割麦,因为一开镰,就能吃新麦子蒸馍和白面片儿了。记得那时大人们上山割麦子时,我们这些顽皮鬼就跟到麦田里去捡拾遗漏掉的麦穗,有时还趁别人不注意,偷偷将麦田里的麦穗掐得装进篮子里或衣兜里,带回家炒吃解馋。将新麦粒与麻子、苋米粒混合炒熟,用盐水拌和,然后晾干嚼食,那滋味儿真是美不可言。收割回的麦子先存放在打麦场边的破窑洞里,待攒到一定数量后,择一晴朗日子,集中铺到打麦场上进行碾打。碾打时一般都是先用碌碡碾压,然后再用连枷拍打。用碌碡碾压时,大人牵着毛驴,毛驴拽着碌碡,不停歇地转圈儿,牵驴者耐不住这单调机械的劳作,就唱起酸得能让人倒牙的信天游来。这时候,我们这些孩子就在打麦场的麦秸上翻跟头、学驴打滚儿,常常折腾得满头大汗,麦芒和碎麦秸粘了一身。有时还会挑拣一些麦秆儿,让大人编一个小麦秆笼,然后,跑到河湾的草丛中捕捉一只蝈蝈,装进笼内,放入新鲜的南瓜花,让蝈蝈饱餐后“吱吱吱”鸣唱。麦收时,也是收割豌豆的时候。用新鲜豌豆做豌豆拐子、豌豆瓣儿饭、豌豆糊糊吃,别有滋味儿,很是解馋。如果能挑拣出些青绿的豌豆荚,煮熟吃,那味道就更是别提有多香美了!

夏至时,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是日,昼最长,夜最短,确实是“日长之至”。就像“冬至一阳生”一样,夏至日,阳极阴生,故在民间也就有了“夏至一阴生”之说。在一些野草中,如夏枯草、葶苈等,向来被人们视为“秉纯阳之气”之植物,它们“得阴气而即死”,所以,一到“夏至一阴生”,马上便枯死了。物极必反、荣枯交替,这便是大自然的法则。

乡谚说:“夏至三庚数头伏。”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就进入了一年中最为炎热的“三伏天”,那便是被人们称为酷暑难熬的“小暑”与“大暑”节序了。

拓毅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