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锦梅:在守正创新中传承陕北秧歌
来源: 榆林日报
2024-12-23 10:15:49

李锦梅(左)教女儿扭秧歌。王辉 摄

冬季的陕北,夜幕早早降临,但在绥德永乐大道的广场上,一个矫健的身姿仍然迎着严寒,在昏黄的灯光下脚踏鼓点、手舞彩扇……这个舞者就是陕北秧歌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锦梅。从戏曲演员到秧歌舞者,再到秧歌编导,她一生都痴迷着陕北秧歌,并为之倾注全部心血。

1966年,李锦梅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因为从小爱唱爱跳,十岁就进入绥德县剧团成为一名学员。“那时候学的是武旦,早上练武功,下午练把架功和身段表演,晚上再练毯技,一天到晚都在训练,非常辛苦……”李锦梅回忆说,“有时坐在饭桌前准备吃饭,脑子里突然想到一个画面或者一个动作,马上就放下碗筷开始琢磨。也就是那个时候的用功,为我后来从事秧歌表演、编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剧团工作的日子里,李锦梅经常跟随老艺人一起演出,一有空她就在幕后学习老师的表演技巧,背诵每个角色的台词,逐渐竟能将整本戏的台词都背诵下来。

1990年,因工作需要,李锦梅从绥德县剧团调入县文化馆,从事群文工作。在民间艺术家六六旦——李增恒老师的指导下,李锦梅很快就掌握了二人场子中的闪、羞、躲、飘的精髓,并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揣摩,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陕北秧歌来自于人民群众,又通过艺术的形式再回到人民群众中。我们在学习秧歌的时候,不光要学习传统陕北秧歌的动作,更要理解每一个动作的含义,这样跳出来的秧歌才是有生命力的。”对陕北秧歌,李锦梅有着自己独到而深刻的理解,“在传统‘包头’艺人‘走、扭、摆、闪、颠、柔、脆、俏’的总体风格下,我又融进去一些古典舞的身韵、步态,让陕北秧歌女角动作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为流畅、娇媚、热烈、大方。”

在李锦梅的秧歌世界里,陕北的民间文化都是她创作秧歌动作的源泉。她将戏曲、武术等艺术中的内涵融汇到陕北秧歌的动作中,让陕北秧歌既能体现陕北文化的厚重,又能展示陕北人民热情豪放、乐观向上的情怀和品格,让观众耳目一新。

让李锦梅难以忘怀的一段经历,就是在绥德职业中学文艺班执教的那段日子。 2002年至2009年,李锦梅受聘于绥德职业中学,担任舞蹈老师。其间,她跟学生们吃住在一起,先后培养了124名歌舞学生。现在,这些学生奔赴祖国的大江南北,服务于各类演出团队,不少已成为骨干力量。

2008年,李锦梅应邀为新创立的绥德县中老年艺术团排练秧歌。对她来说,这也是一次挑战,因为参训的演员不仅年龄偏大,而且大多是零基础,难度可想而知。李锦梅把中老年艺术团的队员们进行分组,从秧歌基本功开始分批训练。几个月下来,队员们的水平直线上升。经过近三年时间的努力,一个全新的中老年艺术团正式走上舞台,队员们每次演出,观众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秧歌生涯中,《扇舞秧歌情》是李锦梅的得意之作。这是她倾注大量心血创作的一部秧歌舞蹈作品,通过对陕北秧歌双扇舞主体动作的提取、组合、规范,让舞蹈动作更加丰富漂亮,定位上也更加符合时代发展。

技艺传承,任重道远,李锦梅说:“现在扭秧歌的人很多,市场也很繁荣,希望陕北秧歌从业者能够从表现陕北文化、陕北人的精气神和美好生活入手,在守正创新中传承陕北秧歌。”(通讯员 刘涛 王辉

编辑 康小利 责编 马明文

打开APP,阅读体验更佳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