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好农业“芯片”——榆林市强化市场监管推动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 榆林日报
2024-10-14 21:17:01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发展现代种业、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种业是农业生产的起点和核心,而市场监管是保障种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榆林积极探索种子市场监管的有效举措,有力推动了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

夯实责任 建立制度

榆林市在贯彻执行现有法规制度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实际情况,持续完善方案制度,为种业市场规范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制定规程方案。榆林市出台《农作物种子质量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榆林市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方案》等文件,全面落实质量监管的属地责任和主体责任,明确了责任领导和具体分工,确保各项措施有效执行。推行承诺制。大力推行制种基地承诺制度,主要与制种主体签订《杂交玉米制种基地监管承诺书》。与辖区内40家种子生产经营企业签订《禁止违法生产农业转基因生物承诺书》,强化企业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建立信用档案。为10家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建立信用等级记录档案,目前300家种子销售门店中信用等级优秀95%以上。对于三年内无不良信用的企业采取减少抽检频次或延缓抽检等激励措施;而对于失信企业,拉入黑名单进行严厉惩戒。

此外,榆林市正在起草支持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政策,拟对科研机构(单位)、种子企业和开展良种推广的新型经营主体,在新品种选育、农作物制种基地建设、种质资源库建设方面予以支持奖励,以进一步推动种业市场的良性发展。

强化措施 提升效能

榆林是传统农业大市,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产量,均居全省前列。在制种方面,全市有省级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10家,有各类农作物种子基地20万亩,其中杂交玉米制种基地5.3万亩,占全省90%以上。为确保监管工作的高效与精准,榆林多措并举、同向发力,力求实现全链条、全方位监管。

实施全链条抽检。针对重点县(区)、重点乡镇以及辖区周边延伸接壤区域门店,开展全面专项检查。近年来共扦取样品520份,涉及门店320个,有效防止未审先推种子品种进入市场销售环节。同时创新开展全年“四季大检查”活动,从种子生产到市场销售的全流程无缝衔监管。推进信息化监管。针对制种区域面积广、执法力量有限的现状,引入了无人机巡检技术,检查效率提升50%以上,有效延伸了监管的深度和广度。

此外,突出转基因监管。围绕种子亲本来源、春季抽检、南繁检测等关键环节,实施严格的转基因监管措施。近年来已完成制种基地转基因检测样品23200份,且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加大投入 优化服务

为进一步提升监管能力和种子质量,榆林市积极响应,主动作为,寓监管于服务,以服务促监管,强化基础支撑。

持续提升检测能力。相关部门和部分县区均配备种子质量检测室,初步具备各类农作物种子净度、水分、发芽、千粒重四项质量指标检测能力。同时,种子生产经营企业也积极投入,建成杂交果穗玉米烘干线8条,以及种子加工、包衣、包装生产线5条,配备了加工机械280台(套)、检验仪器设备390台(件)。

创建育种基地。在海南省三亚市建设南繁育种基地,采购抱孔洋南繁服务区科研楼1栋,流转科研育种土地228亩。入驻南繁科研院所及育种企业11家,种植玉米、谷子、高粱等五大类作物科研材料8426份,缩短育种周期、提升育种质量。

积极帮助网上备案。农业农村部门与市场监管部门协调,优化生产经营备案程序,组织技术干部到生产经营一线,帮助生产经营主体完成网上备案工作。2024全市累计备案网点1443个,生成备案单2491条。强化检测服务,针对生产经营主体种子质量检测难题,榆林市积极创新服务模式,近年免费检测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委托样品734份。

加强培训 扩大宣传

榆林市把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升公众法治意识作为重中之重,双向发力促进种业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加强执法队伍培训。围绕《种子法》《植物新品种权保护条例》《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等法律规章年均开展培训20余场500余人次,不断提高监管人员的能力水平,确保监管依法依规、公正公平。

同时,提高企业和群众参与意识。通过媒体宣传、科普教育、“科技三下乡”“农资打假”等活动,广泛开展种子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每年惠及人数在2万人次以上,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种业工作的良好氛围。

此外,畅通投诉举报渠道。设立在线平台和热线电话,鼓励群众举报违法违规行为,并对每一起投诉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近年来,榆林市每年处理投诉事项30余起,有力打击了不法行为,维护了市场稳定和消费者权益。(记者 陈静仁)

编辑 谢丽丽 责编 马明文

打开APP,阅读体验更佳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