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生态底色 续写绿色华章——榆林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纪实
2024-04-13 08:43:28

当春风吹拂大地,又迎来了一年植树播绿的好时光。手植苍松翠柏,妆点锦绣山河,榆林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走过43个年头。43年勠力不辍,43年沧桑巨变。43年时光,榆林大地变化的不仅仅是山川颜值,更重要的是生态文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河滨公园生态风光。记者 延杨红 摄

时针拨回43年前,这片土地是荒凉的,“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房屋埋压人移走,看见黄沙就摇头”,这是当年榆林“沙进人退”历史的真实写照。

43年后,毛乌素沙地860万亩流沙基本得到治理,将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延伸400公里,真正实现了“沙退人进”。

这一切,都源于43年前发起、持续至今的全民义务植树运动。

勇向沙漠发起挑战

毛乌素沙漠有千年的历史,也是人类的苦难史。解放初期,榆林全境仅残存60万亩天然林,林木绿化率尚不足0.9%。流沙吞没农田牧场120万亩,北部沙区仅存的165万亩农田也处于赤裸沙丘包围之中,近400万亩牧场沙化、盐渍化、退化严重,沙区6个城镇400多个村庄被风沙侵袭压埋,风沙区的农牧民不断南撤,形成了“沙进人退”的生态恶劣局面。

“种树,必须种树!”解放后,榆林人第一件大事就是治沙造林。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春天,在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陕北防沙林场的组织下,榆林广大机关干部和工农兵代表,在榆溪河畔共同开启了榆林义务植树的历史大幕,当年共计栽植树木8.8万株、520亩。

市民乐享绿色生态成果。记者 刘继远 摄

1956年,陕北防沙造林局与无定河造林局合并为陕北防沙造林局,随即制定了“国造国有、社造社有,社员房前屋后植树归个人所有”的政策,当年,集体和群众共植树38.3万亩。

从“队队治沙、人人植树”到“全党动员、全民动手”。1959年前后,榆林广泛发动19万群众干部,先后修建了10条大型水渠,将15万亩沙海变成绿洲。彼时,定边郝滩、横山杜羊圈、神木大保当、榆阳金鸡滩、绥德满堂川等地的群众植树造林典型犹如雨后春笋,竞相涌现。

1970年,榆林作出了“南治土,北治沙”的战略部署,主攻“三带一网”,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加快“四旁”绿化。

1975年,靖边县组织民兵共计23万人次,打造出一条宽2公里、长75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带,后组织干部群众在城东五台、城西烟墩山栽植了两个万亩林。定边、横山、府谷、佳县等地也展开了大规模的群众植树造林活动。

此后,从风沙肆虐不止的毛乌素,到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地,处处皆是榆林干部群众孜孜追寻绿色梦想的身影。

全民参与义务植树

1981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1982年,榆林开展了“大种百万亩柠条”行动;1983年,97万人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共植树974万株;1984年,榆林成立绿化委员会,1987年又设立专职办公室,专事“全民义务植树”。自此,义务植树,便成了榆林人民与春天不变的约定。

全民参与义务植树。记者 杨彬 摄

榆林不断创新“全民义务植树”的政策和形式。1985年,在放手划拨“五荒地”、实现“两突破”的基础上,给机关、学校、厂矿、部队、个人划给一定面积的荒沙、荒地,包干造林,谁造谁有。随着政策的逐步开放,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1986年,44万户农民承包“五荒地”900多万亩,并涌现出不少千亩、万亩个人承包治沙造林大户,治沙英雄石光银和牛玉琴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生命不息,治沙不止。在以“英勇无畏、宁执坚毅、求是创新、追求梦想”为内涵的治沙精神感召下,在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石光银、牛玉琴、张应龙等治沙英模的带动下,义务植树已成为榆林人镌刻在基因里的本能,并由此书就了值得每个人引以为傲的绿色奇迹。

如今,爱绿、植绿、护绿的生态理念深入人心,义务植树已经成为榆林人民的一项自觉行动。

绿色铺就幸福底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相继启动实施“三年植绿大行动”“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国土绿化五年行动”,将全民义务植树和资源开采企业造林绿化列入“十大工程”建设任务,不断创新义务植树尽责形式,因地制宜、科学植绿。

2019年,实施首个互联网义务植树基地项目,“绿染沙漠、榆林行动”捐款尽责活动在榆林全民义务植树网正式上线,标志着榆林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进入互联网时代。

山川更绿,家园更美。43年来,在社会各界力量的推动下,榆林已经形成“政府号召、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全民义务植树新风尚,兴起了以社会团体、个人、家庭为单位自发组织的义务植树活动,总结出一套“基地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完整组织管理体系。

目前,全市已建成植树基地300余个,典型示范区50余个,累计上劳4650多万人次,种植树木3.4亿株,全市林木覆盖率从0.9%提高到36%;毛乌素沙地860万亩流沙基本得到治理,将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延伸400多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万平方公里,年入黄泥沙量由新中国成立初的5.13亿吨减少到2.1亿吨;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被列为国家西部干旱半干旱沙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试点;全面启动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开启榆林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从一棵树苗到一片“绿海”,只因对自然满怀敬畏,对绿色充满热爱;只因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只因始终将绿色发展理念牢记心底,以实干担当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塞上大地的每一株树木,都见证着绿水青山结出的累累硕果,并昭示着“两山”理念指引的美好未来。(记者 马露露 孙永波)

编辑 梁亚玲 责编 马明文

打开APP,阅读体验更佳
全部评论(0